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

里仁書局發行人兼總編輯徐秀榮先生接受文訊專訪

本書局發行人兼總編輯最近在接受《文訊》雜誌訪問,談到里仁的一些過往的心路歷程,也談到目前文史哲出版社的困境和他的對策。
以下是徐秀榮的訪問摘要:
里仁目前已出版超過六百種圖書,也成立了網路書店讓讀者方便查詢書目。面對數位化的浪潮,里仁並沒有特別的計畫,因為「無論載體如何改變,編輯力才是最重要的,其他都是技術性的問題。」徐秀榮打比方說,開車找不到路,只要買個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就可以了。至於別人已經數位化了,你應該很感謝,感謝你又有一種方便的數位書可以使用。
近年來,出版環璄日漸衰退,里仁也感受到這股「寒意」,「自己想要買書的學生不多了,與以前大大不同!」徐秀榮感嘆的說,目前里仁的業務還稍有成長,可能是同業衰退所造成的。因此,他努力加強編輯實力。
特別是近年來,在國科會研究獎勵方式的影響下,大學教師研究的題材走向越來越專精的領域,已經很難培養一般的「通儒」。再加上寫作一般教科書對學校教師升等沒有任何幫助,因此很少教師願意編寫教科用書。因此對文史出版社來說,除非能建立自己堅強的編輯陣容,自己就有編輯寫作能力,否則很難生存發展,這是里仁的最大挑戰。里仁目前已經轉型,先各處搜尋資料後,由編輯部訂立編輯的體例和範本,再由內部同仁或委由外部學者來編寫。目前正在進行的有《儒林外史校注》、《老殘遊記校注》、《說文解字注》、《史記會注考證》的新校標點校注等等。
自民國68年成立至今,三十年來,徐秀榮很高興自己不僅是做了志趣所在的工作,增長不少見識,同時也還能生活無慮。這當然很大一部分是「神」的功夫,徐秀榮說:「我認為編輯就是『神』,而『神』無所不在。」從學會仔細的看帳到不斷尋找新的稿源;從資料詳實到編輯自身寫作能力的培養;從戒嚴時期翻印大陸書,到以大陸、香港作者為主要稿源;解嚴後,當簡體書進入臺灣市場後,又轉向耕耘本地作者與選題,里仁出版學術書的歷程同步跟隨臺灣出版大環境的變化,不因學術書有穩定的學校市場而有所稍緩。尤其是當今簡體書在臺市場已占有一定比率,光臺北門市至少就有十一家以上,證明徐秀榮當年靈敏的嗅覺促成了里仁轉型成功,「我希望還有個三十年,讓我能夠出版更多的好書、服務更多的讀友。」
詳細全文請看《文訊》第292期2010年2月號,頁107-113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