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人才培育與中文學術出版:訪問里仁書局徐秀榮先生
盧啟聰(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)
學術出版的經營和策劃,頗有不同於大眾出版市場之處,除了要有堅實的編輯力來為學術專業進行把關,更重要的是能對繁瑣的編輯實務始終保有孜孜不倦的熱情,而里仁書局的徐秀榮先生,則可說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徐秀榮先生,筆名徐少知,一九四九年生,臺灣桃園人,曾任《大華晚報》記者、臺灣建築徵信雜誌社執行副社長,曾和江九思建築師創辦九思出版社,一九七九年創立家族企業里仁書局,現任發行人兼總編輯。出版文史類書籍超過六百種,其出版方向,尤與中文學門關係密切。並以其專業擔任多所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課程委員、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委員。
在臺灣,只要是中(國)文系的學生,可以說幾乎無人不曾讀過里仁書局的出版品。他的出版社也由接受投稿、邀約撰稿,到現在重心放在編輯部自編書籍。他表示:由於原先的撰稿學者大部分是兼任,不大瞭解市場的變化與需要,而且大部分的教授都忙於教學與研究,很難如期完成所託付的文稿。因此他努力嘗試出版社自己承擔編著的工作,讓出版社編、產、銷一條鞭,如此一來可以更貼近讀者的需求,也更能掌握完稿的時間。徐先生認為這是吃力不討好,而且很艱鉅的工作,但卻非做不可,否則很難在網路這麼發達的今日生存下來。
……
校注和編輯人才培育
徐先生指出,之所以投入中文學門的出版,其中固然有著個人對文學的興趣和成長背景的影響,但除此之外,其實亦有兩個原因:若從實際面來談,便是中文學門的市場比較大;但從學術分科下的角度來看,目前中文學門之治學習慣,往往偏重在論述方面,這讓學歷史的他有切入的機會。這裡徐先生舉《紅樓夢》的方言為例,雖然學界公認《紅樓夢》的作者使用了許多方言,但是某個語詞到底用了哪一種方言?是北京官話、齊魯官話、膠遼官話,還是江淮官話、吳語等,大家都說不清楚,學院派學者亦往往未必特別關注這類細節。可是,作為校注者,這些問題卻影響到注釋的準確性。因此,徐先生指出,里仁的經營,雖然是以中文學門為主要的服務對象,但是其編輯方向、所使用之方法學,背後則都強調用歷史角度切入中國文學研究的思考來作為起點。
……
從古典訓練到應用課程
我們知道,近三十多年來的發展,不論是中文學門或人文學科的整體走向,其自身實亦發生不少轉變。作為與中文學術關係密切的出版人和資深編輯,徐先生自己是如何觀察這些轉變,而這些轉變又是如何影響到目前的出版方向,值得我們關注。
首先,徐先生認為他的觀察至少有二:一是近年「輕文學」的課程漸而流行,譬如臺灣大學邀請白先勇先生開設文學講堂,即造成轟動(編按:據相關報導,初選期間就有超過兩千位學生登記選修)相較之下,古典文學的課程則逐漸退守,過往一學年課可能變成一學期。另外,實用課程的出現,也是一項明顯轉變。事實上,這與社會普遍對實用性課程的需求增加有關,所以如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近年招生情況便相當不錯。不過,所謂實用或應用導向的課程安排,顯然並不單指向編輯或出版實務,更包括諸如實用中文教學、寫作,通識教育等多種面向。
……
編出好書便是銷路保證
筆者請徐先生比較現時臺灣的出版業與鄰近地區出版業運作的差別,徐先生指出,臺版書籍在經過審批、專人進口等手續,部分出版品目前已能見於大陸市場,雖然幅度有限,而且價錢偏高,但在可見之未來,應能適度開放。與此同時,徐先生亦透露,臺版書籍(里仁)之能進入大陸,儘管幅度有限,但卻頗受大陸讀者歡迎。他指出,其主要的原因是臺版書在內容不斷出新,品質上不斷求改進;在編排上採用豎排,精裝、布面、穿線,以及使用正體中文字等特色。固然,目前大陸一些重要的學術型出版社,亦採用繁體字編輯,但其所使用之字體,與臺灣慣用的傳統字型是有所差別,譬如「換」字在大陸便仍是作「换」。除此之外,臺版書所使用之紙張、環保油墨等物質面都較為講究,所以大體而言,臺灣出版品的最大特色,可以「小而美」為其標籤。
至於大陸的學術出版,由於其市場廣大、出版經費支援充足,加上政策取向等,使其出版目前仍是以大部頭的叢書、全集、文集、辭書、工具書等為主。而目前這些大書,在學術研究或編輯實務方面,的確也有著相當的參考作用,同時亦增加了資訊的流通性,應予以肯定。只是此一出版模式,也是臺灣難以發展和競爭的方向,不過既然兩者走的路線並不相同,自然也就不必執意於在這個層面上與對方比較。
……
(全文請參閱《國文天地》354第30卷第6期,頁101-105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